< 返回新闻列表

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积极化解金融风险

所属类别: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14-12-24

今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9个方面总结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意味着过去追求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模式的结束。加上今年,我国GDP增速已经连续3年低于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有过的。从季度GDP增速来看,包括今年四季度已经连续12个季度低于8%,而此前最长仅持续3个季度。进一步考虑到人力和资源能源的约束,尤其是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很难再恢复到过去的8%以上。总体上可以判定,中国经济增速已经换挡。

  但是,中国经济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切换到新常态并不会是一帆风顺、顺理成章的事。在我看来,当前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二是积极化解金融风险,防止金融拖实体经济的后腿。

  切实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顺利转型升级

  当前居高不下的社会融资成本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如何有效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

  一般来说,当经济高速增长时,实体企业利润率也较高,银行借贷利率也会升高;反之,当经济增速较低时,实体企业的利润率较低,银行的借贷利率也会随之降低。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GDP增速只有7.7%,今年增速大约在7.4%,增速进一步回落,相较于本世纪初10年间我国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已经显著回落。与之相对应,我国实体企业的利润率也出现了回落。根据Wind数据库,2013年度,全国国有企业平均资本收益率为5.5%,相比2010年的7.0%回落幅度为21.4%。另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统计,我国大企业的盈利能力连续3年下滑,2014500强中260家制造业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为8.8%(为2013年度数据)。

  但是,我们看到在过去几年,社会融资成本不降反升。根据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的数据,今年以来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大约在7.0%,远高于2009年和2010年平均5.5%的水平。如果考虑到物价水平的变化,在过去几年,真实利率上涨的幅度更加显著。由于诸多因素,央行统计的这一利率水平可能大幅低于实际的社会融资成本。从某大型银行持续监测的3.4万户贷款样本企业来看,其财务费用由2009年的862亿元上升至2013年的3273亿元,年均增长40%,比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幅高20个百分点,其中,1.9万户小微企业的财务费用比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幅高出31个百分点。

  过高的融资成本,不利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随着人口红利趋于结束,过去几年工人工资涨幅超过GDP增速,加之市场竞争加剧,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本利润率已经大幅回落,或者说实体经济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已经无法负担过去那样高的融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社会融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积极性必然降低,不利于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且在过去几年,资本脱实向虚的倾向更加显著,由于金融部门和资产市场的资本利润率较高,更多的资本愿意从事金融投资和资产炒作。

  真实反映金融资产质量,防止金融风险积聚

  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速回落,企业利润率会降低,企业还款能力下降,银行不良贷款往往增加。当前,我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尤其我国本来就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化解产能过剩、企业并购重组、甚至部分企业走向破产不可能避免,由此,金融不良资产可能会更加显著地增加。

  自2011年四季度以来,我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逐步增加,不良贷款余额由2011年三季度末的最低点4078亿元,增加到今年三季度末的7669亿元,不良率由0.9%微幅上升到1.16%,外界普遍质疑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情况并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并且,债券融资以及其他融资存在刚性兑付,而刚性兑付的背后往往是转化成银行债务,由银行背负,这导致其他融资方式的风险在向银行体系转移。

  如果不能够准确、及时的反映金融资产的质量,并且其他融资方式出现的风险也都转嫁给银行,那么,金融风险不断积聚并集中在银行体系,风险就可能集中爆发,将严重拖累实体经济,掣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了防止金融风险积聚,当前应该真实反映资产质量,积极化解风险。

  首先,应该打破债券、信托、理财等所谓的刚性兑付。刚性兑付除了能够求得短期的平安外遗患无穷,不利于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不利于构成对融资者的硬约束,反而可能造成恶意的欺诈融资。

  其次,化解产能过剩的过程中,该破产的就要依法破产,防止恶意逃废银行和其他债权人的合法债权。最近几年,一些经营失败的私营企业主先将有效资产转移到亲属名下或者海外,然后跑路。在某些地区,这样的恶意逃费债很流行,并不断被后来人模仿。应该加强对银行和其他债权人合法债权的保护,企业主经营失败,就应该首先以自身的投资或资产承担相应的责任,然后依法重组或破产。

  再次,应该鼓励和督促银行真实反映资产质量。外界(包括国外机构)普遍质疑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没有官方数据反映出的这么好,也正因为如此,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上市银行股价低于净资产值。如果银行不能够真实的反映资产质量,通过掩盖或粉饰手段求得良好的业绩,这不仅会造成事实上的拨备提取不足,而且表面过高的盈利能力,不仅要多交税,还会因为分红将本不属于利润的收入被股东拿走,进一步降低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除了鼓励银行主动采取审慎原则,真实反映不良外,监管部门也应该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准确掌握银行的资产状况,督促银行及时提足坏账准备,防止风险积聚。

  在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中国经济金融日益融入全球的大环境下,我们尤其需要一个健康的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