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要巧“破壳”
中国中小企业产融结合发展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论坛上,业内专家就中小企业产融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工商登记注册企业1527.8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8%,个体工商户达到4564.1万户,增长了2.43%。作为我国企业中数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二季度,国内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连续第12个季度低于临界值100以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中小企业生产状况不佳。
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房西苑认为,面对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整体趋势,一些身处传统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因其实力弱、资金少势必会被淘汰出局。中小企业要想“活下来”,对自身的结构调整很必要,但由于缺少资金、技术、人才,其转型并不容易。
房西苑表示,转型升级的出路分为“上天”、“入地”和“出海”三条。“上天”即企业需要积极拥抱目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入地”是鼓励企业要“接地气”,把“根”扎到消费者当中,向服务业转型;“出海”则是指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可以去国外投资,寻求发展的契机。中小企业在实现较好转型的基础上,才会得到更多的融资机会。
在这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形态正在从“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转向“资本竞争”。但融资难题始终困扰和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李子彬表示,今年以来,受经济形势影响中小企业库存压力增大,经营成本特别是财务成本上升,60%至70%接受调查的企业认为,目前融资成本压力较大,较往年有上升趋势,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没有明显缓解,金融体制改革需求迫切。
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认为,当前资本的流向过于“趋利而为”,不愿冒风险。实际上,任何一家投资公司的投资理念都以风险管理为基础,那些不赚钱但前景好的企业同样能获得融资。在他看来,任何一笔投资都是审慎的,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给投资人提出了不少挑战。因此,在投资过程中,投资人偏向选择自己熟悉或能够把控的行业和企业。
对中小企业而言,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但融合需要过程,收益的当期性和风险的滞后性是融资过程中始终存在的矛盾。
对此,北京润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晏文胜认为,中小企业要从商业模式上审视自身,合理把控现金流,进行科学融资,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资金盈利不足的问题。否则,即使有大额资金流入,其发展也难以为继。
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小,在全社会信用体系并不完善的当下,他们很难获得资本市场的关注。面对当前产融结合难题,中小企业该如何破局?
晏文胜认为,优质项目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投资人在投资时首先会从商业模式和所处的行业进行考察,目标企业起码要在5年之内有持续成长的空间。同时,企业的团队文化同样是投资人所要考量的重要因素,融洽的、乐于分享的团队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企业吸纳金融资本才有发展后劲。对此,房西苑表示,金融资本要为产业资本服务,而产业资本如何吸引金融资本?他用鸡蛋做了形象的比喻,企业就像一只鸡蛋,这只鸡蛋如何破壳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从里向外的破壳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企业要解放思想、突破自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主动寻找到上升的出路,而由外力打破的“蛋壳”,则将面临“死掉”的风险。
在融资中,信息的对称同样不容忽视。陈玮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告诉记者,不少企业在融资时“信誓旦旦”,获得投资后却急于套现“卷款走人”,导致了不少投资人在向中小企业投资时格外的小心谨慎。在产融结合的过程中,信息对称是关键因素,企业要以诚信为本,敢于“亮家底”,将自身的资产存量公开透明地展示给投资方。�e���P���u��会哪里会通过民营担保模式?”上述担保公司总经理埋怨道。
《第一财经日报》就此向本地一家擅长中小业务的银行小贷部门人士求证,得到了类似的答案。该人士表示,事实上,在风险“水落石出”以后,从银行的视角,会认为“民营融资性担保已经不是哪家公司有问题,而是整体在模式上就有问题”。
从行业分析数据来看,目前民营担保公司的担保费率已经降到2.5%甚至2%以下,虽然国家规定的担保放大倍数最大为10倍,但沪上银行业出于风控考量,还能勉强合作着的担保公司最高倍率不过3倍。
“这样的担保能力和收益,已经很难覆盖风险了。”上述银行小贷部门人士对本报表示,“说白了,我们现在再选合作的担保公司,只看它的股东背景了,股东实力雄厚才能担保得起,运作也更规范一点。”
上述担保公司总经理也表示,如果只做主业,担保这笔账无论如何算都是亏本的。“我们公司1个亿的注册资金,别说银行已经不愿意合作了,就算还肯合作,我也只能放3个亿,担保费率2%,一年最多赚600万,出一点风险利润就被吃光,我的经营成本、租金和人员工资,都覆盖不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多数民营担保公司长期以来有利润补贴秘诀,比如资金拆借放息,比如对客户担保贷款进行一定比例的“抽头”等,这已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
“越是生态不佳,担保公司主业外经营越是猖獗,这两年担保公司自己放息收不回,经营情况就更差,银行就更不愿意合作。”一名监管层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称,“恶性循环,整个行业生态链越来越差。”
6月末,上海辖内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余额245亿,比年初减少了整整55亿。而同时期,在沪银行类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9043.73亿元。担保公司存在的最大意义是助力小企业贷款,但是上述两个不成比例的余额数据,侧面显示了担保公司的助力能力已经很弱。
P2P借壳新活法
不过,虽然民营担保“趴下”者众,但一名资深担保业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政策性担保公司还是经营得很不错。”
比如,上海一些有各区政府背景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针对一些符合政策导向的高新技术园区等客户进行担保,这些高科技小企业很可能因为轻资产、刚开始运营的一两年里财务数据欠佳,但符合政府“孵化”要求,因此由园区合作的担保公司进行担保,而政府也可能从税收等方面给予公司补助。
除此以外,如本报《谁能在融资担保业大洗牌中剩下?》报道,本报记者近期在京、沪、粤三地担保公司采访获悉,“小而专”且行业没有发生系统性风险、多元化、集团化运作,也可能是一些担保公司生存下来的路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当整个行业泥沙俱下,有些担保公司尤其是非融资性担保公司,找到了一条求生的灰色路径:被P2P借壳。
一些P2P公司为了迅速开展业务,会到市场上收一个或入股一个担保公司的“壳”,成为担保公司实际控制人,事实上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做了个担保,只是外界看不出来。
“现在P2P一个个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担保‘壳市场’就开始走俏。”上述资深担保业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