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新闻列表

2014年迎来信托到期高峰 打破刚兑或已不遥远

所属类别: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14-02-21

2014年将迎来信托到期高峰,据业内统计,到期量较2013年增长超五成,在多位信托业分析师和专家看来,2014年或成为信托业打破刚性兑付的开始。

  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2月11日讯,中诚信托事件虽安全落地,但信托业风险隐患犹在。2014年将迎来信托到期高峰,据业内统计,到期量较2013年增长超五成,在多位信托业分析师和专家看来,2014年或成为信托业打破刚性兑付的开始。

  **2014年信托产品到期量增五成**

  据海通证券研究,2014年信托到期量约5.3万亿元,较2013年将增长超过50%。其中,基建信托到期量约1.4万亿元,占比26%;地产信托到期量约6335亿元,占12%;产业(工商企业)信托到期量约1.7万亿元,三大类信托中到期量最大,占32%。

  不过,在业内看来,由于单一信托主要交易对手为银行或机构投资者,信托公司并不需要进行刚性兑付,因此更为市场所担忧的刚性兑付涉及到的多是集合信托。

  中信证券与国金证券均指出,2014年将有9000亿元集合信托到期,到期规模大幅上升。据国金证券分析,包括平台类信托在内的基建集合信托到期规模最多,达2720亿元,几乎是2013年的三倍,占比30%。

  中信证券首席金融分析师邵子钦认为,其中高风险级别的有两类:占比1.7%、150亿的矿产类信托和占比21%、1900亿的平台类信托。中信证券指出,在2014年矿产类信托到期规模中,占比较大的依次是:五矿信托、中融信托、中信信托、长安信托、大业信托、华融信托、华润信托等信托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基建、地产类信托将集中到期。据海通证券研究,5月到期基建信托约占全年的28%;地产信托到期量高峰集中在1季度和5月份。

  **专家:2014或是信托业结束刚兑的开始**

  综合多位信托分析师及专家对大智慧通讯社的表示,2014年,或许是中国信托市场结束“刚性兑付”的开始。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指出,房地产信托和产能过剩行业风险较高。在林采宜看来,房地产信托项目的现金流在2014年岌岌可危,此外,经济结构转型本质上也是“不破不立”的过程,尤其在采矿、冶炼、建材等产能过剩的上游行业,信用债和信托产品出现违约局部风险也将是2014年金融市场必须面对的大概率事件。

  除了本身的资产风险性外,在业内看来,2014年市场的资金流向是导致信托业风险爆表的另一个因素。

  林采宜认为,2014年,市场将迎来第一个长期债券的还本付息高峰,与此同时,随着信用风险的预期上升,货币政策收紧形成的“钱荒”对信用产品的挤压会进一步加剧,信用利差扩大必然对信托产品也造成压力。

  此外,在多位分析师看来,2014年,在互联网金融和IPO开闸的冲击下,互联网平台和资本市场对公众理财资金的分流也有可能把信托从“洼地”推成“平地”。

  事实上,中诚信托已迈出了信托业打破刚性兑付的第一步。其仅兑付本金、不付剩余利息的处置方案,已属有限违约。

  “后面若再有兑付风险事件发生,信托公司就有可能效仿中诚,不对利息刚兑,个别事件甚至可能会更进一步地不对投资者本金刚兑,到时候刚性兑付就会被彻底打破。”东方证券信托业分析师王鸣飞向大智慧通讯社表示道。在他看来,制度的建立与打破在中国往往都需经历过程,信托业打破刚兑亦不例外。

在充分利用经营性水域使用权、林地使用权、部分林权等担保方式基础上,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产所有权等抵押担保贷款产品,研究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放心保)和信用保险等相关产品及配套的内部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一旦外部法律法规出现变化,银行就可提前抢占市场先机,有效拓展金融服务渠道,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