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典当“钱”景如何
最近,一种“马上体”式的祝福非常流行,虽然有玩乐的意味在其中,但却形象地表达出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盼。而在经商者眼中,最为恰当的祝愿莫过于“马上有钱”。今天恰逢中国传统的“大年三十”,我们也不妨应个景,来展望一下2014年典当业“钱”景如何。
首先是政策大环境。根据日前央行披露的信息,2014年,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信贷工作坚持稳中求进。所以从宏观上看,经济形势应该跟2013年类似。但是,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影响到银行调整贷款投向;且“钱荒”之后银行风险把控意识加强,对房贷风险的把控会更加严格,因此银行主要会根据行业发展前景、盈利能力强、回收是否顺利等因素进行放贷。当企业大客户融资更偏爱资本市场,而不是简单的银行信贷时,可以说,银行、尤其是中小型的商业银行,其生存发展也必须依靠寻找新的客户群体,因为谁能够找到新的营销模式,谁就会做强。由此可见,典当行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很可能越来越强,无论是与银行还是小贷公司,客户群体产生交集也会日益加大。当然,换个角度而言,假如银行将目光更多投向企业放贷,典当从中寻求合作机会的可能性也可能随之增大。
另一方面,从行业本身的发展来看,相信“2013年全国典当行业累计发放当金同比增长24.7%,典当余额同比增长28.1%,业务结构保持稳定”的大趋势还将持续。但对比早几年的迅速发展,2014年典当业将处于发展模式的转变之中。整体而言,利润增速步伐放缓的局面会继续,成为主调。这也或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一些典当企业对自身的扩张计划作出调整。
而随着监管部门对于典当行设立审批门槛的进一步提高,2014年,会有更多携大资金、大实力的集团企业成为“新鲜血液”,专业化、多元化服务的格局会进一步明显。在具体业务构成方面,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走向依然不明,典当行在从事房地产典当业务时会更为谨慎,发展民品业务以及股权为主的财产权利典当,不失为行业生存的另一突破口。
纵观近段时间的融资市场环境,随着国家规范金融秩序的举措频频,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的生存环境未必一如从前。鉴于此,2014年对国内典当行业仍然充满着机遇与挑战。优化内部治理结构、重视自身形象、合法合规经营是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实际上,为了应对竞争,只要能做的业务都做也是认识误区。与其“硬着头皮上”,不如跟上国家经济发展轨迹、做熟、做专业,“稳中求进”才是明智之举。
其次是流转模式应更加便利。目前,因为法律允许抵押的农村物权还存在流通障碍,或仅局限于所在集体内部,流通空间过于局促;或受制于缴存土地出让金的影响,土地出让金严重挤占其抵押融资价值,且程序繁琐,难以变现。此前,国家政策不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在集体外流转,这就大大降低了其流通性。因此,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土地流转模式有待进一步破冰、完善。
最后是配套机制需加以完善。农村不动产抵押市场的完善,需多项配套机制,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抵押资产处置配套机制,目前表现在处置时因集体成员碍于人情世故无人受让、产权交割困难、农村地方保护严重等问题。此外,农村不动产价格评估体系的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进一步培育、农村市场经济的深化等工作都需依次推进,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
银行应提早准备修炼“内功”
“一号文件”需要“一号效应”,在国家政策指引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银行还需修炼“内功”,做好各种应对措施:
审慎做好农村信贷投放工作。农村不动产抵押虽拓宽了融资渠道,但当前还需要以传统、成熟的方式,审慎做好农村信贷业务。要严格把控贷款的准入条件,在第一还款来源切实可行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公司+农户、经销商+农户、合作社+农户、自然人担保等成熟方式,加强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强化对涉农企业、农户的支持力度。
积极应对政策形势的变化。银行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紧跟法律法规的变化。在充分利用经营性水域使用权、林地使用权、部分林权等担保方式基础上,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房产所有权等抵押担保贷款产品,研究涉农金融领域的贷款保证保险(放心保)和信用保险等相关产品及配套的内部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一旦外部法律法规出现变化,银行就可提前抢占市场先机,有效拓展金融服务渠道,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